近期一則“我于昨晚去世,走時心如止水”的新聞,赫然出現(xiàn)在各大新聞媒體頭條上。2017年11月21日,南京市某小區(qū)內(nèi),一位81歲的空巢老人于家中去世兩個月后,被鄰居發(fā)現(xiàn),身邊有一封遺書,從字跡和內(nèi)容來看,這位老人應該是個有文化、做事認真嚴謹、思維清晰的人。遺書中特意標注了農(nóng)歷時間八月十五,這本該是合家團圓的中秋佳節(jié),老人選擇了在這一天離開人世,并寫出了這樣一段對世道炎涼的感慨,足以說明心中的絕望。
距離發(fā)現(xiàn)老人去世的時間,已有兩個月之久,新聞也已經(jīng)發(fā)酵一周有余,然而老人的兒女始終沒有出面解釋過他們的媽媽為什么會在這樣一個特別的日子里一個人度過?為什么會自殺?為什么老人以為第二天就會被兒女發(fā)現(xiàn),結果第一個發(fā)現(xiàn)她已經(jīng)離世的人,竟然是兩個月后聞到尸體腐臭味道的鄰居?
這個不被兒女重視的老人,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不忘叮囑她的兒女怎樣打掃房間才不會留下細菌,可見她是不想給兒女添麻煩。而她遺書中的一句“這世道無論達官貴人與無名小卒均相互爾虞我詐,令人可怕。好在這大千世界很公正,人人都是匆匆過客,無一幸免。”也是讓人看了之后久久不能平靜。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而我平時接觸最多的就是移民到國外的兒女和他們留在國內(nèi)的空巢老人。曾經(jīng)一個朋友移民加拿大,兩年后把獨居的父親也接了過去,沒過多久父親就患了抑郁癥,沒事總一個人在房間里哭,人也越來越瘦,后來請了心理醫(yī)生給父親診斷,醫(yī)生說這種由于環(huán)境不適應而引起的輕微抑郁癥狀,在加拿大新移民群體中是非常普遍的。在加拿大,99%的華裔老人沒有英語基礎,因為年齡太大,學習能力和記憶能力減退,也沒有辦法像年輕人一樣報班學習,時間久了越來越不愿意與外人溝通,也沒有自己的社交圈子,此時如果與兒女也相處不愉快的話,很容易患抑郁癥。
也有一部分移民到國外的兒女會選擇把老人留在國內(nèi),這樣各有各的生活和圈子,互不影響。但這種情況適用于父母健在,且年齡都在65歲以下。如果是獨居老人,則需要更多的關愛。我曾有一次在銀行排隊辦理外匯業(yè)務的時候,遇到一個阿姨,大概70歲左右的樣子,在一個雨天獨自一人到銀行取款,她跟柜員說她女兒在美國給她匯了一筆錢,問到?jīng)]到賬,說自己不會查,柜員查了系統(tǒng)說沒有這筆錢,問什么時候打過來的,阿姨說是三天前打的,女兒說了,今天讓我來取,說肯定會到賬,我著急用錢。柜員說阿姨您別著急,您現(xiàn)在跟女兒通個電話或視頻,我跟您女兒直接了解下情況,看是不是匯款操作有誤,阿姨想了想說,我女兒這個時候在睡覺,不想打擾她,然后跟柜員巴拉巴拉說了一堆女兒的事,大致意思是女兒在美國留學,學習很好,拿過獎學金,長得也漂亮,現(xiàn)在已經(jīng)拿到綠卡了,結婚生子了,外孫也很聰明懂事之類的。最后說等女兒睡醒了,跟女兒問清楚后,明天再過來。我看著她瘦小的身體撐起大大的傘,走出了銀行,心里說不出來的滋味。這樣的大雨天,老人認可多次往返于銀行,也不愿意打擾女兒睡覺,她不怪女兒離家在外,把她一個人留下,讓她生活不便,只怪自己不中用,沒傳達清楚。
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這種老人,見誰跟誰夸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優(yōu)秀,學習好、工作好、對象好,甚至同樣的話要反復說上幾遍才滿足,眼神里帶著得意,語氣里帶著傲嬌。這個時候,請試著去傾聽,因為這是他們生活中唯一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