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袋鼠大家可能都比較熟悉,知道是原產(chǎn)于澳大利亞的一種動物,但是澳大利亞也有一種生活在樹上的“袋鼠”—樹袋熊,樹袋熊大家可能有的可能不太熟悉,但是說到它的另外一個名字大家肯定都知曉,就是考拉。
樹袋熊又叫、無尾熊、可拉熊,學名:Phascolarctos cinereus 英文:Koala bear來源于古代土著文字,意思是“no drink”。因為樹袋熊從他們取食的桉樹葉中獲得所需的90%的水分,而它們只在生病和干旱的時候喝水。樹袋熊每天18個小時處于睡眠狀態(tài)。
樹袋熊體態(tài)憨厚,長相酷似小熊,有一身又厚又軟的濃密灰褐色短毛,胸部、腹部、四肢內側和內耳皮毛呈灰白色。成年雄性考拉白色胸部中央具有一塊特別醒目的棕色香腺。分布在南部的考拉,因為需要適應較寒冷的氣候而擁有較大的體重和較厚的皮毛。厚厚的皮毛有利保持溫度的恒定,下雨時可以避免身體遭受潮氣和雨水的侵擾。
肌肉發(fā)達,四肢修長且強壯,適于在樹枝間攀爬并支持它的體重。前肢與腿幾乎等長,攀爬力量主要來自于發(fā)達的大腿肌肉。考拉的爪爪長、尖而彎曲,每只五趾分為兩排,一排為二,一排為三,尤其適應于抓握物體和攀爬,粗糙的掌墊和趾墊可以幫助考拉緊抱樹枝,四肢均具尖銳的長爪。前掌具5個手指,其中2個手指與其它3指相對,就象人類的拇指,因而可與其它指對握,這可以使考拉可以更安全自信地緊握物體。腳掌上,除大腳趾沒有長爪外,其它趾均具尖銳長爪,且第二趾與第三趾相連。
生有一對大耳朵,耳有茸毛,鼻子裸露且扁平,沒有尾巴,這是因為它的尾巴經(jīng)過漫長的歲月已經(jīng)退化成一個“座墊”,臀部的皮毛厚而密,因而能長時間坐在樹上,平衡感極強。
考拉的牙齒非常適合于處理他們的特殊食物。尖利的長門齒負責從樹上夾住桉樹葉,而臼齒則負責剪切并磨碎。門齒與臼齒間的縫隙地帶,可以讓考拉的舌頭高效地嘴里攪拌混和食物團。
樹袋熊,是一種樹棲動物,同時也是世界上最能睡的動物。這種動物只生活在澳大利亞,主要棲息在桉樹上,每天的睡眠時間達到22個小時左右。清醒的時候,它們的大部分時間也用來吃東西,可謂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懶蟲。
樹袋熊也是性情比較溫和的小動物,不會對其它動物帶來傷害,很多人類也會很羨慕樹袋熊的生活,通常也會說,“下輩子也要做一只考拉,每天睡20個小時,吃2個小時,玩2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