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自古以來都是中國人的日常習慣。即使是移民到其他國家,我們的一日三餐依然要充滿儀式感。本文分享一篇老新西蘭移民一日三餐的日常生活。
新西蘭生活忙碌的一周都是從周日開始的。每周日下午12點以后,PAKNSAVE里的人流就開始增多,4點可能達到最高峰。周日如果沒有特殊情況也會前往PAKNSAVE采買一周的口糧,每次大概花費70刀左右。采買的東西包括:肉、雞蛋、牛奶、面包、蔬菜、水果、零食。
這些東西的量也在經(jīng)過“實驗”后也基本定量了,肉通常是羊肉、牛肉或者雞肉。為什么不吃豬肉呢?紐村的豬肉有一股味道,而且這股味道不好去掉。而這三種肉,我們也是來回換著吃,一種吃膩了就換。雞蛋買20個裝的7號蛋,反正雞蛋的儲存時間比較久,也不用放冰箱。牛奶是買的2L裝的安佳Anchor鮮牛奶,一個人喝一周剛剛好,主要是早餐時喝。面包買白面包切片 White toast,有時候會買全麥toast。薄的白面包切片剛好夠2個人5天的早餐,全麥或厚白面包則只夠3天。蔬菜的選項不多,基本就是西紅柿、土豆、胡蘿卜、白蘿卜或圓白菜。有時候會買凍玉米充當蔬菜。每周會買一條貴族蔬菜黃瓜,用來做早餐。至于水果。現(xiàn)在處于冬季水果也少,通常會買橘子、獼猴桃、香蕉,偶爾買點別的:葡萄或芒果。采購完回到家后,就可以開始煮飯做菜,準備下周的飯菜了。
在菜樣上一般也實在沒有什么想象力,老三樣換著做,一種吃膩了就換一種。早餐,從最開始的麥片+牛奶演化到現(xiàn)在的烤面包片+煎雞蛋+黃瓜+牛奶。煎雞蛋從每天早起煎變成周日把一周的雞蛋準備好,黃瓜也是如此。一次性煎好儲藏過的雞蛋口味可能差點,但省去每次洗鍋的精力和水,而且縮短了每天準備早餐的時間。4刀左右的一條黃瓜剛好夠2個人5天的早餐用。
午餐,就是周日做好的羊肉、牛肉或雞肉,另外搭配一個蔬菜。牛肉的話基本就是西紅柿牛腩,雞肉就是腌制后煎炒。中西方文化“沖突”從不一樣的飲食哲學就可看出端倪。中餐講究“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西方人則重視晚餐,但也沒說早晨應該怎么吃。
晚餐,菜樣基本與午餐雷同,不一樣的地方是可以煮火鍋,另外炒一個新鮮的蔬菜當晚餐同時也是第二天午餐的蔬菜。一般是圓白菜和白蘿卜放油鹽醬油蠔油后加水后蓋上燜煮。西紅柿的做法是把西紅柿去皮后“煮/熬”成醬,然后做西紅柿炒雞蛋或者干脆只吃西紅柿。
以上,就是新西蘭移民的一日三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