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去讀美高的學生回來后,都有相同的感悟,感慨自己當初在國內(nèi)沒有做好準備,去了以后發(fā)現(xiàn)和當?shù)貙W生有差距,實際上,這樣的想法是普遍的。留學不是一時沖動做出的決定,而是一個長期規(guī)劃和充分準備的行程,今天為大家介紹一位美高留學生,聽聽他的感悟,能否為大家提供幫助。
從確定被錄取到去學校這段期間,其他可學的東西太多了。
首先便是英語
即使SSAT考了98%,讀《奧德賽》仍需要查好長時間詞典,讀莎士比亞則要花大量時間反復琢磨每句話的結構和含義,現(xiàn)代小說的閱讀速度與美國學生的狀態(tài)也很有差距。
同時,美國人的‘essay’也不是一個托福模板可以搞定的,英語課寫作所要求的熟練和流利程度遠超標準化考試的水平。
在與美國人溝通方面,這更是一種對語言隨意運用的能力,你是否在用人家的語言表達你的觀點、你用的詞匯和句型是否地道、這幫美國學生愛聽的表達方式是什么……只能說溝通能力離理想境界還有一段差距。
其實相比數(shù)理化,中國學生的英語更需要加強。如果利用入學報到前這段時間,每天堅持讀50頁原版書、寫兩篇essay或小故事,那么留學生涯一定會少些掙扎。
其次便是音樂
"中國學生好像每個人都會一門樂器,對吧?”SPS的招生官總會這樣提問。
中國學生從小就開始練樂器,鋼琴、小提琴、長笛……這是一個非常有利的加分項。
當你長大成熟后總會醒悟,音樂有著無限的奧妙與樂趣,音樂是個將會伴隨大家一生的東西,而或許過了高中這四年,你的人生再也沒有什么機會上課、練習音樂了,這么一想,難道不該抓緊時間去學習、去練習嗎?
很多留學生只是后悔--如果過去多花一些時間在音樂素養(yǎng)的提高上,現(xiàn)在每天從國外音樂老師那里學到的一定會更多。
最后便是體育
畢竟是美國,體育肯定代表了學生素質(zhì)的一大方面。
到美國上學,除了每天呼吸新鮮空氣“洗肺”,多跑跑步、舉舉啞鈴沒什么不好。
去美國之前練好體育,除了更容易交到朋友、能跟人家有共同話題等社交上的考量外,更重要的還是給自己更多選擇。
秋季時,足球隊我沒踢進去、橄欖球隊更不用說,所以只能去跑步;冬季時,壁球沒打進校隊,滑冰滑得也并不一流,所以只能在冰球隊里當個不用動的守門員。
雖然我這近一米八的身板兒在國內(nèi)還算不錯,但比起美國孩子,運動素質(zhì)仍然差強人意,所以最后留給我選擇的運動少之又少。
美國確實是個可以嘗試新鮮事物的地方,但某種程度上說,嘗試是在跨過門檻以后才真正開始的。中國學生都去嘗試新的科學,而且應對得很好,那也是因為從小培養(yǎng)了很好的理科素質(zhì)。而體育方面,中國學生從小在體育運動上的積累太少了,身體素質(zhì)一般都不如美國學生,可嘗試的運動項目也便少了。
作為留學生我經(jīng)常后悔--如果去年暑假時,每天去踢踢足球、打打壁球、跑跑步,讓自己在運動方面有所提高,或許今年我的選擇會更多、能在學校里施展得更開、能更全方位地享受美國教育。
細細想想,所謂的硬實力,亦可歸為一個學生在學術、體育、藝術三方面的本事和造詣。這三方面的實力支持著一個學生在學校的地位、受歡迎程度、號召力等。你希望沒有種族歧視,但憑什么讓別人尊重你?你想搞課外活動,又憑什么讓別人接受你的領導?未來生活中一切的一切,其實都是基于實力的。
被錄取后,也許不少同學都有一種開辟新生活、改變舊世界的躊躇。伴隨著這種激情,便是立刻開始學習的欲望--說到底我們還是想贏在起跑線上。
我們恨不得要把整個高中數(shù)理化在一個暑假里學完、要在語言課程上跳級、要馬上考三門“簡單的”AP、要馬上開始接觸SAT,甚至憧憬開學第一天就語驚四座、鶴立雞群。
但現(xiàn)實的天地或許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廣--除了數(shù)理化,我們還可以學英語、可以讀書;除了學習,我們還可以練體育、玩音樂。
或許我們真該問一下自己:是否把太多的目光投向了3月到9月的這段時間,而忽略了未來更大的圖景、以及現(xiàn)實中更值得我們關注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