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家長的選擇關乎孩子的未來,很多華人家長辦理澳洲移民的終極原因就是為了孩子,尤其是為了孩子的教育。
那么澳大利亞的教育有什么特點呢?
沒有課本
小學沒有課本,一切圍繞教學大綱(ACARA) 進行。教師教案完全圍繞教學大綱進行。不管你的孩子處在CBD的重點學區(qū),還是在偏遠地區(qū)的鄉(xiāng)村小學,教學大綱的這一知識點只有簡單的一句話,但是教師在教室教學的時候,實現的方式多種多樣。
避免了全國各個小學千篇一律的教學,與其說學生學到的是知識點,不如說學生學到的是學習方法,更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能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我們都懂,但中國學校人員比較多,很難做到因材施教,寓教于樂,更多的是規(guī)范化教育,不免有些壓抑孩子們的天性,讓孩子失去了創(chuàng)造力。
教育體系
這里的教育體系是以塑造人的能力為先的。在多元化的社會當中,很多學校希望學生從小就學習不同國家的語言,但是同時也非常重視學生對歷史、地理的了解,不少學校小學就開設有中文、日文課程。這也是澳大利亞和一些歐美國家相比,具有的一個很特別的優(yōu)點。
大學情況
雖然大學只有30多所,但在30多所的大學中就有6所大學排名在世界前100位,將近20所大學排名世界前500名內,而且高校的學位、學歷在世界上被絕大多數的國家所認可。
跟中國國內的教育相比,雖然結構比較類似,但教育方法更加多元化,所以有有很多剛剛登陸澳大利亞的父母們不能很好地適應,比如沒有課本就讓家長們對孩子的教育無從下手。
另外因為教育不再是教師主導,而是學生主導,孩子的課外活動參加情況,課堂發(fā)言討論情況都會被綜合的評估,很多家長會擔心讀書質量能否保證。
這很難用簡短的幾句話做出結論說哪里好還是哪里不好,如果家長和孩子并不能適應這樣的方式方法,很可能結果并不會遂人心愿。
澳大利亞的教育結構是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潛能,升學率只是其中的目標之一,并不像國內把升學作為最終目標。因為社會需要不同層次的人才,學校就有責任向社會提供各種不同的人才,而在國內,只是一味的父母和老師下令,孩子聽令,那么就不得不懷疑以后孩子是否還會有自己的主見,是否會成為現如今社會上所謂的“媽寶男”。相較于中式發(fā)號施令的教育,父母更重視日常孩子的引導。
登陸澳洲成功移民的父母們是否能適應自己家長教育方式的轉變,其實是在孩子成長教育中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給孩子一個更開放自由的環(huán)境,獨立思考的空間對孩子的發(fā)展一定是相當有好處的。